2013-2017年湖北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工作规划(节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部署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工作现状和面临形势
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落实《2010-2012年湖北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规划》,大力推进“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特别是抓住“基层组织建设年”的重大机遇,认真落实“六个全覆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为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近三年是各级党委对基层党建工作重视程度最高、党建氛围最浓、投入力度最大、解决问题最多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的鲜明特点是坚持科学谋划、目标引领、整体推进,坚定不移地抓基层、打基础、强基本;突出变化是基层党组织场所阵地提档升级、基本实现全覆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显著成效是办实事、解难题、惠民生,深度融入和促进了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可贵经验是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坚持整合资源、项目推进,坚持严格考评、一抓到底。这些做法和经验,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湖北进入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时期和“黄金十年”的重大机遇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化,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推进,群众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既提供了重大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组织设置不优、覆盖面不够,服务手段和活动方式单一、功能作用发挥不充分,保障水平不高、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活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各级党委必须牢固树立抓基层、打基础,强功能、重服务,增活力、促发展的理念,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二、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根本,以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目标,深化“五个基本”建设,优化组织体系、服务功能、骨干队伍、制度规范、激励保障、责任机制,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建设“五个湖北”、实现富民强省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工作原则
1、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服务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来谋划和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更好地融入中心、促进发展,更好地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和基层干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宗旨意识、执政意识、责任意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
2、坚持以人为本,群众满意。把群众满意、党员满意作为衡量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标准和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把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贯穿基层党组织活动始终;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
3、坚持分类指导,统筹推进。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各地区、各领域和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把握地区发展战略定位和发展水平差异,把握领域特征、行业特点和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需要,加强分类指导和资源整合,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4、坚持落实责任,一抓到底。树立夯实基础、强化基层的鲜明导向,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党委负责、齐抓共管、一抓到底、抓到支部的工作格局,推动各级领导机关把工作重心向基层下移、工作力量向基层充实、经费投入向基层倾斜。
5、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把握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形势任务的新变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索规律,不断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工作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为基层党建工作注入强大动力。
(三)目标要求
1、基层党组织体系进一步优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坚持拓宽领域、全面覆盖,形成设置科学、隶属明确、上下贯通、扎根群众、动态优化、运转有序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实现组织有形覆盖和工作有效覆盖有机统一。
2、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重点,明确服务职责和主要任务,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晋位升级、创先争优、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方式不断创新,党建工作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功能进一步拓展,覆盖全省各地区、各领域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初步形成。
3、基层党组织骨干队伍进一步优化。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书记的来源渠道不断拓宽、教育培训全员覆盖、能力素质明显提升、管理监督全面加强,基层干部后备力量更加充足,干事创业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今后五年全省党员数量年均净增1、5%左右,保持党员队伍适度规模,发展党员质量进一步提高,党员队伍结构进一步改善,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不断增强,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内在动力得到充分激发。
4、基层党组织制度规范进一步优化。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全面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活动和工作制度,增强制度的系统性、配套性和约束效力。探索和总结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形成工作规程并全面推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有务实管用的工作和管理制度。
5、基层党建工作激励保障进一步优化。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功能完备、服务优质、管理规范。完善以财政预算为主、多渠道、可持续增长的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基层干部报酬待遇和基层党建工作经费增长幅度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进一步完善。
6、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机制进一步优化。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形成党委书记主动担责、相关部门共同履责、省市县乡分级负责的责任体系,强化县(市、区)、乡镇(街道)党(工)委责任主体作用,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建设、骨干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建设,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考评办法,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推动基层党建责任制全面落实。
三、重点工程
紧紧围绕影响全省基层组织建设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大力实施“五项工程”,进一步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一)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拓展工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优化组织设置,健全组织体系,推进基层党组织设置由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延伸、由单位向区域延伸、由实体向网络延伸,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
(二)基层党组织“头雁培育工程”。着眼于建设一支来源广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储备充足的高素质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统筹城乡人才资源,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完善选拔任用方式,把各类优秀人才选配到基层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加强教育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健全基层党组织书记分层分类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县级党校主阵地作用,加强省级示范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全省教育培训师资库,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整体素质。
(三)党员队伍“活力提升工程”。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激发活力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以县级党校为主阵地,充分运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扎实推进党员“双育”计划。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增强党员主体意识,激发党员追求优秀的内生动力,推动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按照明确责任主体、分类管理服务、多方协同配合的要求,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完善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推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等做法,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透明度,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加强年度发展党员数量的宏观调控,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加大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四)基层党建“激励保障工程”。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持续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形成各级党组织和全社会关心支持基层党建的强大合力。以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的功能作用。拓展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发展空间。建立党内关怀帮扶机制,对生活困难党员和党龄较长的党员实行定期慰问制。加大省财政对贫困地区基层党建工作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要从本级财政列支专项资金用于村和社区党组织为民办实事。
(五)基层党建“示范引领工程”。紧紧围绕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服务和保障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鄂州城乡一体化、贫困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分层分类推进基层党建试点示范工作,指导支持各地创建各具特色的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片、带),分层次分领域培养和树立一批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县(市、区)和示范基层党组织,辐射带动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主要任务
(四)高校党组织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接班人作为高校党组织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湖北科教优势,以引领高校办学方向、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社会发展、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为主要任务,加强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1、优化高校基层党组织体系。根据高校实际,按照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机构相对应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推行在实验室、课题和项目组、科研平台、实践基地设置党组织,推进党组织进学生社区、进公寓、进社团。按照便于联系和指导的原则,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加强上下级党组织的沟通联系,开展经常性的党建工作指导。
2、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入开展政治素质好、工作业绩好、团结协作好、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好等“五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院(系)党组织在贯彻落实学校各项决定中的保证监督作用。强化党组织工作与教学科研等工作互融互促功能,实施高校“双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党建带头人)培育工程,不断提高党员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担任高校教师党组织书记的比例。强化学生党支部促进大学生学业有成、思想进步、奉献社会的功能,注重选拔思想品质好、学习成绩优,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由辅导员兼任的,要择优选拔优秀学生党员担任副书记协助工作。加大高校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力度,每年对基层党组织书记普遍轮训一遍。明确岗位职责,加强管理考核,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职尽责。抓好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着力解决学术诚信、基建工程、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3、加强高校党员队伍建设。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重点,突出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抓好高校教师党员教育培训;突出国情党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好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教育等作用,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加强高校党校建设,创建一批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加强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党员的分类管理,以高年级学生党员为重点,规范学生党员管理工作。拓宽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落实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学校党组织讨论决定重要事项前,应当充分听取党员的意见,党内重要情况要及时向党员通报。加强高校党员党性锻炼和社会实践,建立青年教师党员服务社会平台,鼓励引导大学生党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和改进在优秀青年教师、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注重对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考察,推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和票决制,严格发展程序,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4、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载体和方式。围绕服务发展、服务师生、服务社会,规范和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内容和活动形式。丰富和总结高校党建工作经验和有效载体,探索高校党建工作法,打造具有湖北特色的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加强高校党的群众工作,建立健全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领导干部联系师生员工、教职工联系学生以及师生员工诉求表达、困难教师和学生帮扶、校园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机制,推动访谈师生员工、问计基层、问题整改常态化。积极运用新媒体,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信息化服务。
5、落实高校党建工作保障。健全校、院(系)两级党建工作机构,按照占全校师生员工总数1%左右的比例配备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建立高校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津贴制度。党建工作经费纳入高校年度预算,其中学生党组织活动经费按照学生党员年人均不少于150元的标准确定,保证工作需要。